![]() 【封面故事】 每個生命,若追溯到最原初的感受,觸感必定是認識世界最直覺的方法。我們都曾經把皮膚當作未知之眼,去碰觸各式軟綿、粗硬、光滑、溫熱⋯⋯的材質,再一一建構出器物的長相和形象,直到熟悉它。因此,若說器物的材質關係著生命之初的養成,並不誇張;以原始植物加工的器物,保留著植物特有的材質,對觸感來說,正具有不同的表情。 以植物材料製成的器物,看似尋常,卻因僅能手工打造,擁有工廠大量製作所沒有的溫潤,也是文化記憶與情感之所繫。一個滿布灰白皂跡的澡盆,乘載著親情與一頁臺灣林業史;一張藺草蓆的背後,有著柔軟卻堅韌的母親身影;一束香蕉絲,則維繫著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仍有一群職人與生活家們,以植物生長的節奏生活、傳承著早年時代的技藝,只因他們深知萬物有時,技藝與情感都需要時間。 ■PART I 手藝家的草木之道 20幹 × 塑型|檜木 李老居 26莖 × 編織|藺草 劉彩雲 32莖 × 編織|苧麻 阿布斯 38莖 × 編織|香蕉 嚴玉英 44葉 × 編織|鳳梨 許玓維 50果 × 染色|柿子 田春蘭 ■PART II生活家的好物名單 56臺北 × Campobag團隊|小麥 60台南 × 有時甘杯|黃小蒨 64花蓮 × O’rip生活旅人|黃啟瑞 雜誌目錄 COVER STORY 植物學裡的生活家 ■PART I 手藝家的草木之道 20幹 × 塑型|檜木 李老居 26莖 × 編織|藺草 劉彩雲 32莖 × 編織|苧麻 阿布斯 38莖 × 編織|香蕉 嚴玉英 44葉 × 編織|鳳梨 許玓維 50果 × 染色|柿子 田春蘭 ■PART II生活家的好物名單 56臺北 × Campobag團隊|小麥 60台南 × 有時甘杯|黃小蒨 64花蓮 × O’rip生活旅人|黃啟瑞 ■COLUMN 06藝文日常|十二月 07臺灣珍有種|百步蛇 09柔軟時光|愛與技藝都需要時間 10農你咧講|做伙來編織 12散場見|找尋愛的怪物們,《道熙呀》的道熙 14鄉土奇譚|安平古堡與赤崁樓的故事 ■ISLANDS LIFE 70 Parirayan交換日記|一起做過的事 72遺忘考|彎彎曲曲的路,沒有去的公園──南屯區 74民俗開講|春祈秋報謝平安 76野地生活練習|花圈裡的散步風景 ■MONTHLY NEWS 08餐桌讀物 80大地物語 86青出於農 90花事最新鮮 94讀者來函 |
【雜誌簡介】
《鄉間小路》於1975年發行,每月1日出刊,我們立足於農業,藉由報導內容帶給您寬廣視野、盎然觀點、在地饗宴。 農業往往反映一個民族最道地的生活風格與價值涵養,大地自身便有一股神祕的療癒能力,以及令人幸福的魔力。農業不再是過去被認知的農業,環保、公平貿易、生技產業,吃的穿的擦的用的,我們所使用的原料素材或新商業模式多來自農產業的創新,農業真的不一樣了,它是一門橫跨歷史、醫學、哲學、美食、時尚、經營管理學的現代藝術。 不論哪個世代,農業精神都適用於各行各業,勤勞樸實,簡單自在,忠誠於自然,由本質出發創造驚奇!讀者在《鄉間小路》能看見農業的藝術價值,大地調和甘苦的魔法,以及土地與人的永續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