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月刊[75卷11期] 臺灣養蝦再現契機

2025年前8月臺灣白蝦進口量為2.05萬公噸,進口額為1.4億美元(約42.3億臺幣),前三大進口國為巴拿馬、厄瓜多與泰國。曾經是臺灣進口白蝦最大國的宏都拉斯,排名落到第4,但臺灣仍然採購了超過3000公噸…本刊實地探訪各界先鋒代表,包括輔導的科研團隊與成功的蝦養殖業者等,從中挖掘養殖蝦產業轉型升級的秘密
NT$12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已銷售: 0 件
商品介紹

臺灣養蝦再現契機

今(2025)年9月一則與白蝦相關的新聞密集出現:根據農業部統計,2025年前8月臺灣白蝦進口量為2.05萬公噸,進口額為1.4億美元(約42.3億臺幣),前三大進口國為巴拿馬、厄瓜多與泰國。曾經是臺灣進口白蝦最大國的宏都拉斯,排名落到第4,但臺灣仍然採購了超過3000公噸,只是宏國白蝦養殖產業已逐漸衰退。

養殖業界人士指出,新聞沒有說出的是,1990年代宏國在臺灣漁技團的輔導下,白蝦養殖面積翻倍成長,高峰時全國有15萬人從事相關工作, 2021年時,出口額為4.47億美元,其中40%賣給臺灣。臺灣為了照顧邦交國,以每公斤將近8元美金,高於市場行情5元美金的價格收購,吸引不少資金進入投資養殖,專做外銷臺灣的白蝦生意。

臺宏斷交後,加上全球經濟衰退等綜合原因導致宏國白蝦出口量大幅下滑,原本投入的資金也收手,宏國的經濟的確受到不小打擊。面對宏國白蝦產業的起伏,臺灣產官學界不約而同反思:曾為養蝦王國的臺灣,如今養殖蝦產量每年不過1萬多公噸左右,而全球蝦類需求量已經達到800萬公噸,在這樣的情況下。放眼未來,臺灣是否還有可能在養殖蝦產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從健康種苗開始著手,包括改善養殖環境,建立合規標準、引入智慧養殖等,都是產官學業要共同投入的努力。」農業部漁業署養殖漁業組副組長林緣珠說,因此本刊實地探訪各界先鋒代表,包括輔導的科研團隊與成功的蝦養殖業者等,從中挖掘養殖蝦產業轉型升級的秘密,期許臺灣在全球持續成長的水產養殖市場中不要嚴重缺席。

農產新豐味 Agri Nova

胡麻>

胡麻新品種臺南 2 號 高產低落粒

含油率、鈣含量高 可機械採收 6

和梁社長吃便當 Farmer’s Voice

星源茶園>

星源茶園 轉型休閒農業之路

劉景源:「我是農三代,休閒農業一代,不忘一級產業,與二、三級結合,體驗收入已大於生產收入。」 12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養蝦新程式>

臺灣養蝦再現契機 18

追逐海洋白金產業

臺灣取經渡逆境,再尋蝦產業立足點 20

認識臺灣主要養殖蝦種 26

走過草蝦王國光輝歲月 臺灣養蝦業發展史

飲食、娛樂重要成分 對抗疫病邁向永續 28

經濟蝦類的臺灣解方

從種原庫到數位育種的產業路線圖 32

水產養殖本科出身 賴玨光放眼國際市場

以精緻養殖實作 創造小場高收入戰績 38

黃金蝦泰國蝦餐廳 結合在地農產行銷家鄉

無抗養殖搭配海水 spa 技術孕育潔淨蝦 44

南澳蝦產業專養聚落

以高溶氧率養殖法把關蝦品質 50

從實驗室到產業前線 羅竹芳鑽研白點病研究

以生物安全為本 打造蝦類養殖環境新視野 56

食農教育特輯 Agri-food Education

當農業走進教室>

讓科研走進課堂開啟食農教育新模式

——校園智慧堆肥箱,學研共創實踐農業永續 66

胡麻起步 從田間到課堂探索農業新價值

——學研攜手合作,打造食農教育新典範 70

島嶼草木誌 Island Ethnobotany

植物與地方>

原住民以植物為地方命名

文化傳承的載體與土地連結 76

農業技術 Agri Technology

茶葉DNA指紋鑑定 >

茶葉DNA指紋鑑定技術為臺灣茶驗明正身

辨別低價品種混充 還可追溯親緣、保存種原 82

國際新知 International Agri Newsletter

樹冠結構>

樹木的身材有祕密

從樹種看樹木形態與氣候適應的對話 88

日本農業移工政策>

農業缺工時代 借鏡日本特定技能制度

配合季節調度勞動力 靈活制度邁向生產 94

植人植語 Gardening Tips

楓樹>

金黃橙紅的鮮豔景致 楓樹捎來秋意訊息

挑選適宜品種 居家庭院也能增添溫暖色彩 102

風峰相連 History Harvest

豐土生活>

鄉土美人 108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